查看原文
其他

    写给即将毕业的你

    心情在路上

    FIND YOURSELF

    据说人一辈子会长大三次:

    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在发现自己无论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尽力而为也无济于事,但还是会一如既往拼搏到底的时候。

    如果第一次发生在求学期间,那么后两次大概就是在毕业之际。

    不是理想不丰满,

    只怪现实太骨感。


    研究生群体的择业心态,用“老男孩”来形容毫不为过——忘却了当年志在四方浪迹天涯的一腔孤勇,失去了曾经想方设法改变世界的一腔热血,研究生们囿于那始终遥不可及的理想,只能渐渐适应社会屈从现实。


    硕士层面的教育不像本科层面那样乏善可陈,但也不如本科层面那般海纳百川。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可能还会想着自主创业、尝试新兴职业,但随着年岁渐长羽翼渐丰,研究生们对于自我能力的认知也变得越发清楚,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变得更加世俗,他们更倾向于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中找寻一个相对稳定的支点。从积极意义上说,这是摸爬滚打过后的成长成熟,无可厚非;从消极意义上说,这也是暴风骤雨过后的风平浪静,不无可惜。

    宁向西去一步死,

    绝不东归半步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而这种理想也决定着这一代人选择和努力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于是便有了“猪栏理想”这一伦理基础。所幸,“死于安乐”恰是研究生群体乃至整个“90后”年轻族群嗤之以鼻的过活方式。


    较之于“70后”、“80后”“偏安一隅”的小资情调,“90后”的研究生们更信仰“无负重,不人生”的信条。这一代人绝不希望活成他人期待的样子,也不打算按照既定规则行事,他们嘶吼愤怒地撕下“眼高手低”的标签,义无反顾地奔赴北上广深去求生存求发展——摸索试错的过程固然曲折,但也正因年少轻狂,他们无所畏惧。

    谁了解生存往往

    比命运还残酷?

    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有人说这是个“拼搏不如拼爹”的社会——有数据显示,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晰悬殊,并开始出现阶层固化趋向;而当“拼爹游戏”从某个年龄层扩散到庞大的社会群体,“90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幸运的是,经历了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复试的重重选拔,研究生们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毕竟只是少数人触手可及的未来,与其仰仗着身外之物,还是实打实的能力来得干脆。社会可以现实,世界可以不公,但个人前途的最终解释权却归自己所有。研究生们笃信一点——有能力才有话语权——既然是竞争,就要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说到底,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家世,更不是体制,而是自己的真本事。

    随着研究生求职人数的迅速增长及求职期望值的普遍升高,研究生就业市场现状着实不容乐观。为深入了解研究生群体就业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我们以问卷形式对华南师范大学150位在读研究生(男女比例约1∶3,年龄分布区间为21~26岁)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进行了调查。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关键词一:传统

    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常规工作仍为毕业去向首选,继续学习深造献身科研位居其次,自主创业、新兴职业、间隔年、待业在家等方式则成冷门选择。

    关键词二:一线

    多数“90后”敢想敢拼、志存高远,宁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摸爬滚打积累经验,也不愿在“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的超然理想中安逸过活。

    关键词三:谋生

    谋求生路养家糊口仍是求职的最直接动机,自身兴趣爱好可暂且搁置屈尊其次,职业发展前景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觑。


    1

    专业素养——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对于多数研究生而言,专业对口度是求职时考虑的首要因素,然而衡量职业发展是否顺遂,更为重要的尺度还是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成果、资格证书等)。以蓬勃发展的高新科技为例,近年来就业市场对视觉设计、软件开发、系统维护、产品策划等诸方面人才的渴求度较高,因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就会拥有相对丰富的就业机遇。尽管如此,要想得到一份人人艳羡的好工作,也需要扪心自问:基本制图软件是否掌握?程序编写能否得心应手?运营策划会否卓有成效?更重要的是,单凭两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能否保证我们的能力水平经得起社会的磨砺?

    2

    院校名气——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

    有句话这样说:“今天我们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们为荣。”后半句算是对莘莘学子的殷切祝愿,而前半句则真是字字珠玑的普世真理——母校长久以来积累的声誉和日后的发展前景是每位新人求职者投石问路最大的仰仗。不仅仅是身处校园的研究生们,那些审视着一份份简历的HR也有“名校情结”。

    3

     国家政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说起来,国家政策对求职就业的影响可大可小,却丝毫不容忽视。拿与大家切身利益相关的户籍政策来说,调查发现,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决定日后在一线城市发展的研究生足足占据半壁江山,然而北上广深的户口却不是那么好拿。且不论户口办理有多琐碎漫长,沉甸甸的归属感缺失的同时,求职者失去更多的是与职业发展相关联的契机。往小了说,就是国家对某行业的扶持和抑制政策,还有类似于“全面二胎”这样的生活政策,这些都会实实在在影响求职者的职业规划。因此,求职者在一心读好圣贤书的同时,双耳也要留意听听窗外发生了什么。

    4

    性别差异——红颜未必祸水,巾帼不让须眉。


    工作中的性别歧视由来已久且短时间内无法根除,女性由于自身性别所带来的种种差异(如需休孕假产假、身体素质不如男性等)遭受的偏见也屡见不鲜,这使得诸多女性求职者在面对理想行业职业时只能望而却步。虽然社会整体风气难以有较大转变,但相信女研究生们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情,巾帼不让须眉,在熙熙攘攘、波诡云谲的就业洪流中旗开得胜,应对自如。

    5

     就业观念——理想不是丰乳肥臀,现实也非瘦骨嶙峋。

    选择一份工作,亦即选择一种生活。开始找工作之前,最好对自己的实力和心态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提前做好清晰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整自身对就业择业的期望值。要清楚地知道,能做的工作、想做的工作、该做的工作,这三者重合的几率实在是微乎其微。其实理想并非丰乳肥臀,现实也不是瘦骨嶙峋,只有坚定信念并作出努力,理想之光才能真正照进现实。

    缺乏好的项目或创意?害怕承担创业风险?追求稳定的传统就业观念?自主创业,对于靠谱的人来讲是投资,对于不靠谱的人而言就是赌博。


    靠谱还是不靠谱?It's up to you.

    创业?数据来说话!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发展报告·2016-2017》。数据显示,2017届毕业生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教育和文化体育领域,比例分别是12.41%、10.65%和10.58%。就创业出发点而言,大学生普遍认同创造力(24.5%)、风险承担(16.5%)和警觉性(13%)是创业者极为重要的素质。

    创业?先衡量一下!

    创业成功主观影响因素:①创新精神②市场意识③合作意识

    创业成功客观影响因素:①人脉关系②市场环境③资金情况

    创业者面临的主要困境:①个人创业经验能力不足②团队合作不佳③难以找到合格稳定的员工

    创业者所需的创业帮扶:①入驻创业孵化基地②社会专业机构提供创业服务③高校开设创业指导课

    创业?自己闯天下!

    创业并非一蹴而就——合格的创业领导人需要拥有优秀企业家精神、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壁垒、具备一定资源整合能力、兼具具体团队和分享机制。初入江湖的研究生们或许并不具备上述四种能力,这时便可退而求其次,考虑“跟随式创业”,分享优秀创业团队的成长收益,时机成熟后再自立门户。


    相比之下, 实践性更强的做法是“ 创业式就业”,即通过就业提升创业能力,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就业时选择具有独立绩效和独立责权合伙人机制的职位,培养自身的合伙人思维逻辑;选择具有成为对风口趋向行业的技术人员岗位,掌握打开技术屏障的钥匙,了解市场客户的真正需求。

    曾保春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专职老师,心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十余载,在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生涯规划及各类神经症的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咨询经验。


    从宏观角度考虑,研究生群体就业前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1. 长期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老生常谈,道理都懂)

    2. 短期准备——职业发展前景(毕业将近,脚踏实地)

    3. 知己知彼——对内对外认知(硬软实力,均需匹配)


    研究生求职该如何调节“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这种心理落差?

    1. 职业发展多元化——跳槽转行渐成常态

    2. 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身而后求发展

    3. 终身学习终身进步——快速充电必不可少


    找工作的受制因素因人而异,面对重重矛盾研究生该作何取舍?

    1. 你能做什么?——能力是前提

    2. 你想做什么?——兴趣为导向

    3. 你该做什么?——责任需担当


    研究生群体入职后应如何调整职业心态?

    1. 如何对待他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2. 如何对待工作?——心怀感恩,知足常乐

    3. 如何对待自己?——积极乐观,自得其乐


    面对“满眼皆硕士”的就业市场和“学历再贬值”的就业困境,研究生学子唯有打开眼界格局方能提升事业高度。虽说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但当你发现无论如何努力终究无能为力时却依然会奋不顾身竭力争取,这才是毕业和求职所教给你的成长。虽然长路漫漫,依旧前路可期。


    *本文刊于《中国研究生》,作者李丹、黄文、霍小雨、朱晨敏,系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